2.青年学者论坛

发布者:徐计发布时间:2024-11-03浏览次数:293

肖斌,重庆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重庆市科学技术带头人,重庆市杰青,巴渝学者特聘教授。担任教育部“网络空间大数据智能安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图像认知”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医学图像分析、深度学习理论与应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担任IEEE TCSVT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Multimedia Systems 等期刊Associate Editor。已在Nature MethodsNature PhotonicsIJCV IEEE TPAMIIEEE TIP、中国科学:信息科学、CVPRICCV等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和成果200余篇(其中SCI一、二区、CFF A/B类论文1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授权美国发明专利3项。研究成果获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一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计算机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科技奖励

【报告题目】

生成图像检测理论与方法

【报告摘要】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颠覆性进展,由生成图像引发的恶意事件频发,已演变为全球数字安全领域的重大挑战。当前主流的生成图像检测算法普遍存在检测精度受限、跨域泛化能力不足、多模态处理机制缺失及可解释性薄弱等瓶颈,难以满足现实场景中规模化部署的实际需求。本报告主要介绍团队在提升图像检测精度、多模态协同检测、提升检测鲁棒性和模型溯源方面的一些思考和工作。


魏秀参,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和机器人等方面研究。相关研究工作获“江苏省自然科学百篇优秀学术成果”及含CVPR iNaturalist在内的国际权威学术评测共10项世界冠军。担任IEEE TIP/TMM编委,CVPRICCVAAAIIJCAI等国际会议的领域主席、研讨会主席、讲习班主席等10余次,并任Fundamental Research/电子学报(英文版)青年编委、CSIG青托俱乐部主席、CCF-CV/CSIG-青工委副秘书长、VALSE常务AC等。曾入选CSIG青年科学家奖、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主编教材《解析深度学习(第2版)》入选省部级重点教材和“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科技委专项等。

【报告题目】

细粒度图像分析及其应用初探

【报告摘要】

细粒度图像分析是视觉感知学习的基础研究课题,在智能新经济和工业互联网等方面具有巨大应用价值。随着细粒度图像分析的应用场景向多维领域快速扩展,其处于静态封闭环境的经典假定不再成立,不可避免地将面临开放动态环境挑战。本报告将针对监督信息匮乏、样本分布长尾、检索数据庞杂等现实频发问题,介绍在细粒度图像分析领域本课题组的相关研究成果,及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和国家重大需求方面的应用实践。


阚美娜,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为计算机视觉与具身智能。相关成果在TPAMIIJCVCVPRICCV等相关领域主流国际期刊与会议上面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FG PaSC视频人脸识别竞赛冠军、ACM MM亲属关系识别竞赛冠军、CVPR面部关键点定位竞赛亚军、FCS杰出论文奖。此外,获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石青云女科学家奖青年奖、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NSFC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等。

【报告题目】

开放环境下的具身视觉导盲

【报告摘要】

近些年具身智能在特定任务与通用任务上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报告围绕开放环境下具身视觉导盲面临的感知与行为规划方面的挑战,介绍报告人在多源异构数据及模型协同、以预测为核心的行为规划、多通道双向交互等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


赵登吉,上科大信息学院常任副教授(终身教职)、机器人中心主任。他于2006年至2016年先后留学西班牙、德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和英国。他的主要研究是算法博弈论、多智能体系统和AI Agents。他开创了基于社交网络的机制设计和在线合作博弈中的激励早加入问题,并分别在AAMAS 2021AAAI 2025独立发表了两篇Blue Sky Ideas论文,以建立相关研究的议程。他的研究获得了包括AAMAS 2024PRIMA 2022在内的四项国际顶会的最佳论文奖,并受邀在IJCAI 2022上发表Early Career Spotlight演讲。他是国际多智能体系统基金会(IFAAMAS)自2002年成立以来来自中国区的首位董事会代表,也是IFAAMAS旗下旗舰期刊 JAAMAS 的副主编。他也获得了2022年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20242022)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和两项(20242021)上海市重点课程。

【报告题目】

合作博弈中的激励早加入问题研究

【报告摘要】

激励早加入(Incentives for Early Arrival, I4EA)”是Ge等人(2024年)在AAMAS 的最佳论文中提出的一个在在线合博弈中的新概念。I4EA的目的是鼓励参与者一旦意识到某个合作机会,就尽早加入,比如投资。这项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包括数据收集、联邦学习和风险投资融资等。本报告将对I4EA进行深入的讨论,并强调它在各个合作场景的重要性。


王煜,天津大学副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粒计算与知识发现专委会副秘书长。入选天津市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百大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者。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IEEE TPAMIIJCVCCF-A/IEEE汇刊/SCI一区TOP论文近3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天津市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课题等20余项科研项目,获得及指导学生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天津市优秀博士论文等10余奖荣誉奖项。研制技术获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吴文俊科技进步一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入选工信部全国机器人应用场景优秀名单。

【报告题目】

面向终身学习的多粒度建模方法

【报告摘要】

当前机器学习算法往往面向信息有限、类别确定、模型固定的封闭环境进行设计,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动态开放环境。人类能通过主动地自我适应与知识扩充,通过终身学习方式应对环境中的不确定性,从而得到成长和进化。因此,如何实现机器的自主终身学习,是推动通用泛在智能发展的关键。本报告借鉴人类思维模式,提出一种可计算的多粒度建模方法,围绕薄弱类别强化、未知类别检测与新类增量学习的目标,从多粒度的结构学习、语义嵌入及知识保持等角度,系统性地介绍相关研究工作,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张鹏飞,博士/博士后,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成都中医药大学杏林学者“1313工程”第六层次引进人才。主要从事人工智能与医工交叉研究,聚焦中医药数智化、多模态医学智能及多粒度计算等方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博士后特别资助(B档)、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四川省科技厅面上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在IEEE TFSTNNLSACM TKDDACM TISTInformation Fusion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2篇入选ESI高被引,谷歌学术引用1500余次,H指数22。现任Frontier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客座副主编、JAICS青年编委,担任IEEE TKDEACM TKDDInformation Fusion等多个顶级期刊审稿人。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粒计算专委会委员、机器学习专委会通信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人工智能分会理事,四川省城乡数智中医委员会副秘书长等,并担任2024FLINS-ISKE国际会议Local Chair。曾获ACM成都分会优秀博士论文奖(提名奖)、西南交通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FLINS-ISKE 2024最佳海报奖等荣誉

【报告题目】

面向复杂数据的多源信息融合方法及应用

【报告摘要】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海量新型传感设备的涌现,数据呈现出多源性、异构性与不确定性等复杂特性。这导致传统数据分析方法难以从这类复杂数据中有效挖掘价值信息。为此,本报告聚焦多源复杂数据,融合多源信息融合与粒度建模技术,开展面向此类数据的粒度融合与知识发现方法研究。该研究不仅将多源信息融合和粒度建模的思想有效融入知识发现方法,构建了基于粒度融合的复杂问题求解范式,同时也为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方法参考。